延續上一篇提到「永續是否存在」這個需要我們捫心自問的問題,而我們正是這個問題的解答。
但也許你還沒準備好成為標準答案,然而有幸的是,已經有許多的先行者提供給我們許多的選項,而我們只需轉化為:解決問題的那個─做出選擇的人。
這篇文章將介紹幾個我很喜歡的企業與品牌,他們都以他們的專業,從他們的角度把永續概念化身為能夠被參與的實體。
Plan b Inc. :解決問題的人們
Plan b是一間以永續為思維模式的企劃顧問公司。創辦人總是在演講與訪談的開頭說著: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但是我覺得其實沒有這麼複雜,就是一家我很喜歡的公司就對了 (大誤),下面就來說爹斯!
Plan b其實你也不陌生。
你或許覺得沒有印象,但是先前捷運古亭站巷弄裡的咖啡店「混」(目前已搬家)、圓山捷運站旁的共享空間「CIT」、生活化的雞尾酒吧「Draft Land」都跟它(與他的創辦人Justin)有關係。
前陣子也在Podcast聽到去年設計台灣的節目,訪問Justin與茶籽堂的總經理Wood,接近一小時的節目裡面滿載對於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兩間公司各自實踐的方式。有許多論點,都能讓我們更理解Plan b是什麼樣的公司。
透過永續思維,把各種議題(包含社會與環境等)變成機會
而所謂思維是一種思考的架構,並不是任何一種限定的媒材。所以從官網的案例上不難發現,不論是策展、派對、場域等都是Plan b的服務範圍,也都各自擁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最重要的是他們也以永續思維為底蘊發展了一套SD tools,透過這個架構來解決各個產業、類別,每一個不同情況下所面對的議題(問題),將之變成能夠推廣永續概念的實體。
愈虛的東西用愈實的載體更好
總歸來說就是用好玩、能吸引人的角度來讓人們透過體驗參與永續推廣的一部分(即便你當下可能沒發現,這就是永續!)
另外還想分享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案例,關於如何讓沒有這種思維的人們變成推動永續的一員呢?我這邊簡單說,更詳細的內容,建議看文房上學2019年的一場講座。(本次講座很大一部分在講述draft land的出現,也很推薦花些時間聽聽他們的概念。)
如何讓社會踏出永續的那一步? 2016年,Plan b在博物館裡辦了一場派對。
#What 透過大眾覺得新奇的活動吸引了許多的年輕人前來趴。 不過,想拿到入場資格,可是要先答幾個永續的問題。
#Why 趴踢 X 玩樂是一個匯集點,人們到了這裡、回答了相關的問題,但這就是推動了永續嗎?
#How 當然沒這麼天真!真正的核心價值是,透過活動前發放邀請函給政府人員,以精美的包裝,讓活動受到重視,到了現場發現─天啊!有這麼多年輕人在關注著永續的議題,那麼身為達官政要,不就也該順應潮流了。
We-bag微揹計畫:誰說紀念品只能在活動開始前
第一次看到We-bag是在台東的東東市,當時我只是覺得這些包好美,但是比起單純的美,感覺又有一層故事(因為每個圖樣都略有不同,某些還露出了一些熟悉的圖樣),回去後忍不住的開始查查這個計畫是怎麼回事。
令我意外的是,當時眼前美麗的包款,使用的材料(帆布)皆是活動宣傳遺留的垃圾。身為活動產業從業者,立刻使我回想每次撤場後看著滿堆滿谷的宣傳物,不論是沒發完的或是使用過後的,這些因為活動資訊與內容的緣故,無法沿用又占空間的煩惱(廢物)。
Underground may change the ground
We-bag計畫是由Underground Studio所出品,比起商品它更是一個概念。計畫的起源是來自於團隊先前籌辦活動所遭遇的考驗,一些缺乏公德心的事件。經過這樣的過往,也促使他們決定以「再生」、「延長原物料使用週期」透過「使用的再使用」以融合自己的技能重新創立一個品牌(也就是Underground Studio)。
We-bag計畫以回收帆布再生,產製各種不同類型的包包作為容器,推廣一種新的旅遊方式和生活理念。我們在微揹台東提出了兩種永續的理念 ; 一種是材質的永續,另一種是環境與生態的永續。
“深度旅遊,從微揹開始。” -- 2021微揹台東
#What 完整延續活動價值,美感的循環、紀念的流傳。
#Why 活動宣傳物乘載的種種理念,是代表活動的最佳紀念,透過重製的循環,賦予更多的使命與意義。
#How 除了商品,更透過手作坊的製作體驗。從地方開始,製造一次次的連結,不 論是否曾經參與都能帶起人們共同重現活動當下的光景。
前陣子雖然有一點點小小的風波,所幸後來圓滿的與各方達成共識。也有越來越多單位參與這個計畫。新竹設計展、台東熱氣球嘉年華、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等大型活動,都在活動過後委託Underground studio將宣傳帆布二次利用,增添另一層的紀念。
Petit h :比精品更稀少
當有一天人們對於永續的追求,跟追求精品一樣熱衷,或許我們就不用這麼用力談永續了。
時尚產業雖然一直是消耗能源的一大肇因,甚至僅次於石油產業名列消耗能源產業榜第二名。除了因為商品週期短、汰換高,也因大量密集的勞動力需求,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過往更屢屢有剝削的新聞躍上媒體版面。
講到這裡想先推薦一部2015年的紀錄片《時尚的代價The True Cost》,還記得當年與幾個朋友一起到華人紀錄片影展觀賞,出來後幾個正值愛打扮的青春少女們都面面相覷,討論著快時尚與其背後的血淚,更深深的在我們心中扎下了根。
但幸運的是時尚產業在這幾年順應著人們與國家的需求漸漸開始改善工作環境、融入循環的概念於行銷、營運機制,甚至簽訂了時尚協定。然而是不是僅是品牌「漂綠」、時尚「去毒」,有賴於消費者好好去了解。
接下來想要分享的即是2010年由Hermès建立的Petit h工坊。
這是以「材料」出發的計畫,發起人Pascale Mussard女士看到為了要製作出「無瑕疵」的精品,而汰換掉的材料與在人工製作過程中偶發的非完美商品。這些看似完好的產品與原料因為不符合其標準的規範而要進行廢棄,她思考著即使這套工作方式是具有歷史的SOP,但這是最好的Solution嗎?轉了一念,Pascale Mussard女士想到,這些具有不同記號的牛皮、微汙點的絲巾等,其實都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這個計畫以剩餘的材料為基礎,依照每一個略為不同的原料特性,發展出不一樣的創意產品,除了製造出數量更稀少、更限定的精品,同時也達到了減少因標準化準則而被排處在外的「特殊淘汰者」,賦予了新的生命。
#What 減少浪費,也能從製造開始。
#Why 精品的特性是稀少性,而無法重現的瑕疵為何不能製造新的生命?
#How 商品淘汰機制是品牌自己所建立的枷鎖,用報廢的材料融入品牌創意能量,創建不同以往的工坊,提升產品種類與生命。更透過展覽的形式將這些產品推向更高的層次。
以上是我很喜歡的永續概念品牌、企業與開始改變的計畫,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從土地、社會、文化與生活切入永續價值的品牌,下次不仿嘗試尋找那些走在實踐道路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