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開始的「填滿音樂的空間」之後,緊接著「遺留現場Missing: 」開展,對不完的東西跟現場拍攝,一直到進場佈展之後的開幕酒會,連續的展覽老實說比想像中更疲累。
這次的「遺留現場Missing: 」是近期辦的第二個展,也是算是比較正式的展,整體發想圍繞著疫情時代。
「遺留現場Missing: 」不單是探討「現場」該成為什麼樣子,而是在失去「能動性」的後疫情世代中,成為全然自由的對照。在空間尺度上模糊了時間的軸線,在朦朧的記憶與未來幻象中,組裝來自音樂、啤酒、語言、派對、藝術的種種軌跡。在「遺留現場Missing: 」,觀眾是展示者、是演算法、是試驗組,是構成所有論證的參與者,自觀展的路徑體驗中以我們各自單一且純粹的個人意識拼湊時空下遺留的所有訊息與物件,反覆琢磨、思索、整理,也回望那些消失的曾經─Missing 是想念也是遺失。
老實說做展跟以往我們做的事不太一樣,以前辦音樂活動主要的核心就是音樂,當然現場的氣氛也很重要,所以免不了需要再搭配一點酒精與一些感官的視覺效果,接著策劃著如何讓活動變的有趣,剩下就看大家買不買單了。雖然講得好像很單純,但辦音樂活動難的地方就是在除了音樂以外,有時候可能還須要有其他東西來包裝進而吸引人參加,所以現在音樂活動的主辦者也是絞盡腦汁,已經有點像策展人的味道。
但是做展的感覺對我來說比較像是要傳達一件事,像寫文章一樣,講述著對某件事的想法,進而讓人去感受與參與,不過能不能被理解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那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看待這件事。
在回到遺留現場,這個展的概念就是從疫情的角度去看音樂現場這件事,當初這個計劃是在去年三級警戒的時候開始發想。
當限制人跟人之間的距離,伴隨著所有活動的取消,我們只能去接受,跟面對這個遺留的現場。
主要想呈現出,如果現場的音樂活動看不到任何演出者,只能看到遺留下的樂器,跟觀看著發生在現場的表演影像。
感受與體驗一直都是對於現場這件事的認知,因為現場的 Moment 是會讓人留下記憶的,那是一種時空痕跡,裡面包含著人與空間、音樂與藝術、時間與地點,這種儀式感是很難被網路互動取代的,就算是一個很爛的展或超ㄎㄧㄤ的趴踢,不管是好或壞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些痕跡。
這是一個到現場感受的記憶,也是一個遺留的空間痕跡,當初規劃這個展就馬上連想到濕地這個空間,因為它本身就有點虛無感,再加上有不同樓層可以呈現不同內容。
我們把展區分為兩層樓,分為不同主題。
3F Tomorrow Never Know,是六位不同領域的能者分享疫情帶來的不一樣未來。
5F Living Moment,由三組樂團 X 兩位電子音樂製作人的「時空痕跡」播放,鏡像對應現場物件,搭配數位藝術燈光作品展出。
除此之外我們在這兩個樓層的空間裡都放置了音樂與派對上不可或缺的東西,「酉鬼啤酒」跟「RedBull」,這裡也感謝他們的大方贊助。
這不是一場音樂現場演出也不是一場你印象中的派對或展覽,「遺留現場Missing: 」是一個由觀眾作為主體建構的「現場」活動。但是音樂不會少、藝術也包含、酒精與派對精神更是不會漏掉!
展覽從 4/1 到 4/6 日,為期 6 天。在 4/1 在一樓的開幕酒會裡,邀請了很多老朋友,跟一些新朋友參加,當晚除了酉鬼的生啤酒之外,還邀請了 DJ HAVEMISREAD 放歌,在音樂與酒精中彼此交流,更讓大家 Follow Me 走了一場展場巡禮。
最後當我帶著所有人導覽完後,回到一樓大家毫無懸念的繼續 "努力" 把 2 桶 20L 生啤喝完, 結果剩下的人都喝 High 了,還問 After Party 約那裡,搞得我好像又在辦趴一樣。(這邊要感謝一下「MOT TIMES 明日誌」,在現場酒精充滿的狀況下,依舊認真的聽我導覽,還發佈了一篇貼文)。
到了展覽期間,每天早上我都會去開設備,接著跟現場工作人員確認當天的事項,然後我會待一下,觀看來看展的人們。我發現來的人其實都看蠻久的,平均應該有快一小時,原本以為影片型態為主的展應該大家不會有耐心看完,結果想不到真的蠻多人會坐著聽音樂或看完整個觀點分享,這真的超出我的預期。
最後真心希望大家喜歡這個展,也特別感謝辛苦的團隊,包括 tripper 元老 Kaoru、共同策展人 Natalie Tsao、協助執行的 Iris Wu、視覺設計 Ann Chiu 跟吳子懸,拍攝的大仙跟小羽,還有負責影像後製的曹連澤。
除此之外感謝 DSPS、Blueburn 、LÜCY、HWA、CODE WU、陳亮、Brian、梯依恩、官靖剛、曾煒傑、鳳漢玉、Max 的參與。
雖然展覽已經結束,不過明年說不定會再來一次遺留現場計畫!